10月龄女婴,肛周肿胀加重,原因为何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简介
患儿,女,10月龄。出生时发现肛周有赘生物,数月后,肛周肿胀加重,经温水坐浴和药膏涂抹后,症状无改善。6月龄添加辅食后,患儿有便秘史。无性侵犯史。其母亲自述孕期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史。
体格检查发现无生殖系统异常。会阴处发现有一细长、锥体状的肉色病变,从阴道前体下方,延伸至肛门上缘(图1)。未见出血或皮肤破损。经过2个月的饮食调整及聚乙二醇治疗便秘,病变处体积约减小50%。
图月龄女孩肛周锥状突起
讨论
IPPP是一种良性疾病,好发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婴幼儿肛周或会阴部出现锥状赘生物。最早报道于年,在后续研究中也有报道。最初学者们普遍地将该病描述为皮垂或皮褶。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描述了该病变的各种形态,如锥状、丘疹、花生形状、漏斗状、舌状及鸡冠状。颜色从肉色到红色不等。考虑到有些婴幼儿会发生尿布疹、因便秘刺激皮肤或其他皮肤疾病如硬化性萎缩性苔藓(LSA)等,病变区颜色有所不同。
会阴部病变的鉴别诊断包括痔疮、血管瘤、直肠脱垂、克罗恩病肉芽肿性会阴病变、性虐待、尖锐湿疣、软疣和皮垂。父母可能会将病变误认为是性传播疾病而担心。
IPP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主要认为机制分为以下3种:①胚胎学,先天性中脊或残余泌尿生殖道隔膜薄弱。最新报道显示,该病变发生在便秘之后。瓦尔萨尔瓦试验(Valsalvamaneuver)显示,先天薄弱的会阴区对压力升高敏感。②后天的,可能是由于腹泻、肛瘘和肛裂等,因擦拭而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③因LSA感染引起的炎症病变,导致病变部位肌纤维组织重建,可能是引起IPPP的原因之一。
很多研究指出,病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发性减小或吸收。若病变是在后天形成的,建议制定饮食计划,积极治疗便秘和腹泻等症状。如果有临床或病理证据证明是由LSA引起,应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医脉通编译自:AlexisScaparotti,PatriciaS.Huguelet,ItIsNotJustaSkinTag:InfantilePerianalPyramidalProtrusio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oikp.com/wazz/1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