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影像ldquo垂体腺瘤r

点状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212241.html
垂体腺瘤(一)病例1

女,33岁,闭经、泌乳3个月。

图1垂体腺瘤MRI检查

图1A、B、C,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显示垂体左翼内长T1低信号,边界清楚,局部垂体上缘隆起,垂体高径未超过10mm,垂体柄向右侧移位,蝶鞍无扩大,鞍底无下陷,左侧海绵窦未见异常信号。图1D,冠状面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相对低信号,正常垂体强化明显。

本病例诊断为垂体微腺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泌乳素瘤和生长激素瘤较常见,常位于垂体侧翼;②T1WI病变呈稍低信号,局部垂体上缘隆起,高度10mm,垂体柄向对侧偏斜;③MRI增强扫描表现为垂体内结节状或片状相对低信号影。

本病需与鞍内颅咽管瘤、Rathke裂囊肿及垂体转移瘤等鉴别。

1.鞍内颅咽管瘤

(1)完全位于鞍内的颅咽管瘤少见,常为实性节结,钙化少见。

(2)平扫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常呈等或稍低信号。

(3)增强扫描可见显著强化。

2.Rathke裂囊肿

(1)囊肿边缘光滑锐利,信号多变,如果在T1WI上呈高信号则更提示为Rathke裂囊肿,而垂体微腺瘤很少出现卒中。

(2)増强扫描无强化。

3.垂体转移瘤

(1)极少见。

(2)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

(3)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MRI,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侵犯范围,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增强扫描是必要的检查手段。

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绝大多数为功能性,以泌乳素腺瘤和生长激素瘤常见,垂体微腺瘤囊变、出血均少见。

正常垂体血运丰富,本身无血脑屏障。垂体微腺瘤属少血供肿瘤,在MRI动态增强扫描时可以观察微腺瘤的强化过程,正常垂体强化快,微腺瘤强化慢,通过两者之间的信号差别,可以确定微腺瘤的部位及大小。

(二)病例2

男,51岁,头痛1年余,视力下降1个月。

图2垂体腺瘤MRI检查

图2A、B,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见鞍内及鞍上均匀等信号肿块,呈“束腰征”,蝶鞍明显扩大,鞍底略下陷,视交叉受压上抬。图2C、D、E、F,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右侧海绵窦上部受累。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见正常垂体。

本病例诊断:垂体大腺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起自鞍内的肿块,多呈等T1不均匀稍长T2信号,囊变或出血常见;②正常垂体信号消失,蝶鞍扩大,鞍底可下陷,鞍背后翘;③较大肿瘤多向鞍上发展,肿瘤穿过鞍隔时,形成“束腰征”;④肿瘤向上发展可压迫视交叉;⑤肿瘤可侵犯两侧海绵窦;⑥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本病需与颅咽管瘤、鞍隔脑膜瘤等鉴别。

1.颅咽管瘤

(1)多位于鞍上,MRI显示囊实性信号。

(2)半数以上囊壁伴蛋壳样钙化或瘤内斑状钙化。

(3)T1WI囊性部分可呈现为高信号区或含有高低信号成分,而垂体腺瘤囊变部分为低信号区。

2.鞍隔脑膜瘤

(1)以鞍隔为基底生长。

(2)显示平直状鞍隔,无“束腰征”。

(3)鞍结节或前床突有骨质改变。

(4)当肿瘤较大时,内部或周边常有血管流空信号。

(5)增强扫描可见“硬膜尾征”。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MRI,对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缘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均优于CT,尤其在显示垂体瘤向海绵窦和鞍旁侵犯方面有着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增强扫描是必要的检查手段,有助于鉴别诊断。

垂体大腺瘤直径10mm,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分为功能腺瘤和无功能腺瘤,除垂体瘤本身所致的临床症状外,还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双颞侧偏盲、视力障碍、头痛、海绵窦压迫症状等;垂体瘤属良性肿瘤,有完整包膜。

垂体大腺瘤实体部分在平扫MRI以等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突破鞍隔时形成的“束腰征”为垂体大腺瘤的典型表现。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oikp.com/wadwh/13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