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液排出异常,也会产生疾病
今天是年第
天
导读
泪器分为两个部分,泪液分泌部分和泪液排出部分。泪液分泌部分包括泪腺、副泪腺和结膜杯状细胞等外分泌腺;泪液排出部分(泪道)包括上、下泪小点和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及鼻泪管。今天小视将介绍与泪道有关的疾病——泪囊炎、泪小管炎。
慢性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眼病,因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能与女性鼻泪管较细长,泪液滞留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泪溢,并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回流。检查可见下睑皮肤出现湿疹,结膜充血,用手指挤压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由于分泌物大量潴留,泪囊扩张,可形成泪囊黏液囊肿。
治疗:
1、药物治疗:滴眼前要先挤出分泌物,然后用抗生素眼液点液,每日4~6次。也可在泪道冲洗后注入抗生素药液。药物治疗仅能暂时减轻症状。
2、手术治疗:常用术式是泪囊鼻腔吻合术,如果高龄病人无法进行,可考虑泪囊摘除术,以去除病灶,但术后仍存在泪溢症状。
急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大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与侵入细菌毒力强大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患眼充血和流泪,有脓性分泌物,泪囊区局部皮肤红肿、坚硬、疼痛和压痛明显,炎症可扩展眼睑、鼻根和面颊部,甚至引起眶蜂窝织炎,严重时畏寒和发热等全身不适。数日后红肿局限,出现脓点,脓肿可穿破皮肤,脓液排出,炎症减轻。但有时可形成泪囊瘘管,经久不愈,泪液长期经瘘管溢出。
治疗:早期可行局部热敷,全身和局部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炎症期切忌泪道探通或泪道冲洗,以免导致感染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如未能控制炎症,形成脓肿,则应切开排脓,放置橡皮引条,待伤口愈合,炎症完全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
泪小管炎
泪小管炎常为结膜囊细菌下行感染或泪囊炎上行感染引起,也可由沙眼、结核和真菌等引起。
临床表现:症状有泪溢,泪小点突出,泪小管部可触及一肿块,加压可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流出。细菌感染时皮肤红肿充血。
治疗:病因治疗,结膜囊内滴抗生素滴眼液或全身用药。必要时泪小管切开排脓。
泪道阻塞或狭窄的常用检查方法有:
染料试验:在双眼结膜囊内滴入1滴2%荧光素钠溶液,5分钟后观察和对比双眼泪膜中荧光素消退情况,如一眼荧光素保留较多,表明该眼可能有相对性泪道狭窄或阻塞。或在滴入2%荧光素钠2分钟后,用一湿棉棒擦拭下鼻道,若棉棒带绿黄色,说明泪道通畅或没有完全性阻塞。
泪道冲洗:采用钝圆针从泪小点注入生理盐水,根据冲洗液体的流向判断有无阻塞及其阻塞部位。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②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③冲洗液自小泪小点注入,液体由上、下泪小点反流,为泪总管阻塞。④冲洗有阻力,部分自泪小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⑤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自上、下泪小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泪道通探术:诊断性泪道通探术有助于证实上泪道(泪小点、泪小管和泪囊)阻塞的部位,诊疗性泪道探通主要用于婴幼儿泪道阻塞。对于成人鼻泪管阻塞,泪道通探多不能起到根治效果。
X线碘油造影:用以显示泪囊大小及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及程度。
各位看官若有问题可以联系小视03。
每晚十点,小视与你不见不散。
今天,你还在看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oikp.com/wazz/1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