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结核
附睾结核(tuberculousepididymitis)常由前列腺或精囊腺结核蔓延所致,也可由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引起。以附睾尾部最多见,可能是因为附睾尾部血供丰富,是首先受累且病变最严重的部位,也可能由于附睾尾部与输精管伴行,结核病变沿输精管直接蔓延至附睾尾。如感染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可累及整个附睾。
病理大体上表现为附睾肿大,切面可见灰白、灰黄结节样病灶,中心见干酪样坏死。镜下见附睾组织内多个大小不一的结核性肉芽肿伴大片干酪样坏死区,背景中常伴较明显的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常表现为附睾部较硬结节,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或仅有轻压痛。肿大的附睾可形成脓肿,如病灶累及阴囊壁,则阴囊壁局部可有红、肿、热、痛表现,脓肿一旦破溃,可形成阴囊壁窦道,流出脓液。患者常出现少精或无精,可导致不孕。
(一)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⒈结节型结节常位于附睾尾,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可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如伴有钙化则结节内可出现散在分布的点状、片状或团状强回声,无声影。CDFI:结节内血流信号不丰富,可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有时仅在结节边缘见点状、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附睾尾部见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图示附睾头部低回声结节内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附睾体部回声杂乱,内见散在分布的点状强回声(箭头)
⒉弥漫型病变累及整个附睾时表现为附睾弥漫性增大,呈“腊肠样”改变,回声常减低,如局部形成脓肿则表现为厚壁的混合回声,回声杂乱可有分隔,无回声区可出现细密点状等回声,探头挤压后可移动。病灶内可出现强回声的钙化灶,后方常不伴声影。病灶与睾丸或阴囊壁可有粘连,阴囊壁增厚且层次结构模糊不清。弥漫型附睾结核常伴有继发性鞘膜腔积液,表现为睾丸鞘膜腔内片状无回声,有时积液浑浊或有条状分隔。
图示附睾弥漫性增大,呈“腊肠样”改变,内部回声减低;
图示附睾内见点状、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附睾弥漫性增大,病灶内见点状强回声(箭头),病灶周边可见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附睾结核性脓肿,附睾弥漫性增大,内见混合回声结节,结节内彩色血流不丰富,无回声内的点状等回声随探头加压移动,部分结节内伴有点状、条状强回声(箭头),同侧阴囊壁增厚,
图示睾丸鞘膜腔内见无回声(箭头)
⒊窦道型附睾内病灶突破阴囊壁及皮肤层,与体表相通,形成窦道。窦道常为弯曲索状低回声或无回声,有时回声杂乱。探头加压病灶时,可见病灶内的点状等回声移动,可流入鞘膜腔。
图示附睾内结节通过弯曲索状低回声与皮肤相通(箭头)
图示附睾结核窦道形成(箭头),同时合并睾丸结核(三角形箭头);
图示同一患者阴囊壁局部可见皮肤隆起(箭头)
(二)超声造影
附睾结核超声造影表现为与正常睾丸组织同步增强或略早于睾丸组织增强,根据其增强模式常可分为:①病灶不均匀增强,内可见多处不规则无增强区,整个病灶呈“烂絮状”;②病灶边缘及周边环形增强,内部无增强,余附睾组织均匀增强;③病灶整体均匀增强;④病灶整体无增强。
附睾结核以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多见。附睾结核是个慢性过程,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附睾后,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结核性肉芽肿的形成与干酪样坏死和液化坏死出现,造成了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而环形增强在病理上证实为肉芽肿组织及纤维增生,并可见炎细胞浸润及毛细血管扩张,这说明附睾结核可引起周边组织的免疫应答,发生炎性反应,周边组织炎性血管扩张及病灶边缘含丰富血管的肉芽肿是其表现为环形增强的病理基础。附睾结核内部无增强区病理对应的是干酪样坏死及液化坏死,因无血管结构存在故超声造影表现为无造影剂灌注。环形增强模式能反映附睾结核在发生坏死时的病理特点,是其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
图示超声造影见结节呈不均匀增强,内见无增强区(箭头);
图示附睾尾部见一等回声结节(三角形箭头),超声造影见结节边缘及周边环形增强(箭头);
图示超声造影见结节呈均匀增强(箭头);
图示阴囊横切面示左侧附睾体部见一混合回声结节,内可见絮状高回声,酷似睾丸结核,超声造影结节呈无增强(箭头)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
更多精彩请鍖椾含鍝湁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鐧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oikp.com/wacs/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