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科,为女性朋友们保驾护
乳腺外科简介:乳腺外科人才梯队配备合理,开展了哺乳期乳腺炎、乳腺脓肿、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增生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一步开展良恶性肿瘤的诊治,乳腺癌筛查等项目。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
本科治疗理念:1.支持、促进母乳喂养,乳腺炎治疗以物理治疗为主,能少用药就少用,能不用药就不用;2.乳腺脓肿:能行微创穿刺处理不做手术,治疗期间尽量继续母乳喂养;3.重视妊娠期、哺乳期乳腺保健;4.重视乳腺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生活质量。
不同年龄段女性该做哪些检查?
1.孕前常规彩超检查。
2.孕后早、中、晚期至少进行1次乳腺检查。
3.≥35岁妇女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包括乳腺彩超及乳腺X线。
您对哺乳及哺乳期乳腺疾病了解吗?
如何开奶
“开奶”是指新生儿降临后开始的第一次哺乳。现在很多地方提到的开奶其实是指通过按摩、饮食、药膳等方法使哺乳过程乳汁通畅。乳汁通畅其实主要两个方面:一是乳汁顺利产生,一是乳管通畅能顺利排出乳汁。
婴儿频繁的吸吮刺激乳头是维持泌乳的重要条件,产后只要频繁的给孩子哺乳,乳汁会自然产生。所以对于大多数产妇来说,生产后开始母乳喂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作为母亲的本能和天性,不需要过多的干预的。但是对于产后体质虚弱或者产后肝气郁结的产妇因乳汁量少,可以采用一些按摩、饮食、药膳的方法改善。宝宝在出生1-3天内每次吸吮10-20ml初乳就可以满足需要,出生1-2周后,妈妈的乳汁分泌量会增加,孩子和母亲的哺乳磨合期也需要1周-10天左右。
另一方面就是乳管的通畅,有研究证实,现代女性因为穿戴纤维制品的内衣较多,所以出现部分女性乳管不通畅,有少许的纤维丝堵塞乳管,导致乳汁不通畅,所以我们提倡从拟怀孕就最好穿戴棉质内衣,尤其是怀孕后。生产后出现乳管堵塞后可以通过一些按摩的方法排出堵塞物。
哺乳期出现乳房内肿块,一定是“堵奶”了吗?
很多妈妈在哺乳期间会出现乳房内肿块,一般都会认为是“堵奶”了,很多人会选择找“通乳师”进行通乳按摩,那么,乳房肿块一定是“堵奶”了吗?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临床常见的哺乳期乳房内肿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1)乳汁淤积:俗称“堵奶”,这种肿块常常是突然出现,伴有胀痛,肿块一般较大。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尝试让宝宝吸奶,部分患者会很快缓解,如无好转,建议及时就医,可以行解除阻塞物、适当按摩排乳、理疗消肿等处理,但切勿暴力按摩,以免造成乳腺损伤。
2)急性乳腺炎:这种肿块是乳房炎症引起的周围组织水肿所致,往往疼痛明显,伴有皮肤红肿,可伴有发热,脓肿形成后会触及波动感,甚至会出现皮肤破溃流脓。遇到类似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切忌仍以为“堵奶”暴力通乳按摩,加重病情,导致临床治疗困难。
3)乳房内良性肿瘤:这种肿块一般是缓慢出现,可逐渐增大,很多人在妊娠前即存在,肿块一般活动度大,质地韧,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这种情况一般定期复查,观察其变化即可,如短期内迅速增大,则需及时就医。
4)乳腺癌:这类肿块一般会在短期内迅速生长,摸上去质地很硬,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小,部分病人出现皮肤内陷,像一个“酒窝”,或者出现表面皮肤像“桔子皮”的情况,有类似情况一定及时就医。部分病人以为“堵奶”,长时间按摩无效。
5)正常的乳腺腺体组织:用手指抓捏乳房时,会捏到乳房内有“肿物”,其实是因为自己查体的方法不对,把正常的乳腺腺体误认为是肿块,所以检查乳房时不应用手抓捏,而用有手指指腹轻按乳房,确实遇到不太确定的情况时,那就请专业的大夫们帮忙看看吧。
突然堵奶了怎么办?
“堵奶”医学上称为乳汁淤积,主要表现为乳房局部突然出现硬块,有压痛,体温正常,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乳腺超声提示乳汁淤积部位未见明显液性暗区。
发生堵奶的妈妈经常会问:为什么会堵奶呢?
常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乳汁成分异常。乳汁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矿物质,当乳汁过浓,或其中各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可造成乳汁结晶,堵塞乳管。其二,乳管异常。有些女性乳腺导管细窄,或走形扭曲,乳汁内脂肪附壁,造成阻塞。
如何治疗呢?
目前常用的疏通乳腺导管的方法为乳腺物理综合治疗,包括乳腺手法按摩、半导体激光理疗、电动吸乳器吸乳和50%硫酸镁湿敷患处。不建议长时间大力甚至暴力按摩,可使淤积乳汁溢出乳腺导管外继发乳腺炎或乳房积乳囊肿。当乳腺物理综合治疗1-2次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医生根据乳汁淤积的部位及乳孔溢乳的特点发现由于乳孔堵塞引起乳汁淤积时,可应用乳管探查术解除乳管堵塞,方法为:酒精消毒乳头,使用泪囊探针探入堵塞乳管,阻塞状况解除时,可见乳汁喷出。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不可应用乳管探查术:(1)乳头、乳晕水肿;(2)乳头破溃;(3)婴儿正患有感染性疾病。
了解急性乳腺炎吗?
发病原因:乳头、乳晕损伤,乳房挤压等外伤,长时间未排乳,生气或着急上火、感冒或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灶,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症状:自觉乳房疼痛(局部或全乳),乳房压痛,伴或不伴有发热、肿块、皮肤红肿等,部分患者乳管内可挤出脓液。
治疗:基础治疗方法包括吸奶器吸奶,短时间乳腺按摩辅助排出乳汁(不建议长时间暴力按摩),仪器物理治疗及硫酸镁湿敷消肿,效果好,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血常规血象高低判断是否用抗生素,提倡尽量少应用药物治疗,无特殊情况(包括乳管无脓液)一般无需停止母乳喂养。
预防:涨奶时及时排出乳汁,饮食均衡,避免乳房、乳头受损伤,感冒或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
常见问题:
1)患乳腺炎了,吃药了,还能喂奶吗?
头孢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乳腺炎首选,口服之后是可以喂奶的。如头孢过敏,选用其他药物则需咨询医生。
2)发烧了,还能喂奶吗?
一般认为,低于39.0度是可以喂奶的,而且哺乳利于患侧乳房恢复。
3)反复发生乳腺炎,是不是需要回奶?
回奶后是可以避免乳腺炎,但是回奶相当于拿走了宝宝的饭碗,对宝宝来说,乳汁是最好的。乳腺炎只是暂时的炎症,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建议妈妈尽量延长哺乳时间。
常用哺乳期用药注意事项
1)头孢呋辛:为L2级哺乳期用药,属于较安全用药,但口服或静脉应用该药物后,会有少量药物经乳汁排出,如继续母乳喂养,婴儿摄入后有发生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风险,但发生率较低;考虑不停止母乳喂养利于急性乳腺炎患者感染乳汁的排出,权衡利弊,临床建议应用头孢呋辛期间继续母乳喂养,但如用药期间患者或婴儿出现不良反应,请及时就医。
2)左氧氟沙星:为L3级哺乳期用药,用药期间需停止哺乳,但仍需借助工具或手法及时排出乳汁,一般建议停药48小时以上再恢复哺乳。
3)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消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药物,对于急性乳腺炎患者,此类药物主要用于退热对症治疗,非必要情况下勿随意使用,此类药物一般均可经乳汁分泌,可能会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必须使用时,建议暂停哺乳(停止哺乳时间推荐为5个半衰期,每个药物的半衰期详见药品说明书),但仍需借助工具或手法及时排出乳汁。
4)夏枯草颗粒、蒲公英颗粒:此类中成药安全性未经询证医学验证,禁忌症及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使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考虑不停止母乳喂养利于急性乳腺炎患者感染乳汁的排出,权衡利弊,临床建议用药期间继续母乳喂养,但如用药期间患者或婴儿出现不良反应,请及时就医。
了解“乳腺脓肿”
1)怎么患脓肿的?
一般都是先患“乳腺炎”,出现乳房的红肿、疼痛,并有发热,逐渐变成乳腺脓肿的。
2)得了乳腺脓肿后要怎么办?
首先,绝对不能在脓肿部位大力按摩,用力按摩有可能会使脓性物质渗出到周围组织中,使病情加重。其次,医院看,由医生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告诉您下一步如何治疗。
3)都有什么治疗方法?
首选微创治疗,即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冲洗术,用一根细针将乳房里的脓液抽出来,再注射进去一些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如果穿刺治疗几次后效果差可能建议您改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首选置管冲洗引流术,即在脓肿的外下低点开一个约3cm的小切口,将里面的脓液和坏死组织等都掏出来并清理干净,然后在脓腔的顶点放一根管,这根管要接一个生理盐水的瓶子,向脓腔里冲洗;还要在切口附近再放一根管,把冲洗完的液体引流出来。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适合,还有切开引流手术,相比于以上两种治疗方式,创伤更大一些。
4)为什么首选穿刺冲洗术?
①创伤小,乳房上就小小的针眼儿。②痛苦小,如打针一般。③治愈率高,能达到90%以上。④很少人出现漏乳,可以边治疗边哺乳。⑤美观,没有长长的疤痕,无需痛苦的换药。
5)多长时间能治好?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大多数人需穿刺2-3次,一周到十天都可以好转,但如果病情复杂的或许需要几个月,所以病情越简单越容易治愈。
6)还能喂奶么?
大多数人都是可以继续哺乳的,少数人乳头泌出脓性物质、行手术治疗,短期内不太适合患侧哺乳,但健侧一直都是可以哺乳的哦。
非哺乳期乳腺相关疾病您知道吗?
1.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组病因不明、良性、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疾病,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或导管周围乳腺炎(MED/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LM),是目前较难攻克的乳腺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该病特点是病情复杂,皮肤容易破溃,易反复发作;诱发因素较多,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病程冗长,治疗过程中比较痛苦。治疗包括:应用抗生素、中药、伤口换药,脓肿及窦道穿刺冲洗等。
临床表现:1.患者短时间内出现乳房肿块,伴或不伴有疼痛,急性炎症期可伴有皮肤红肿。2.急性炎症未得到控制,可出现皮肤隆起、变薄、甚至破溃,窦道行成,有分泌物溢出。
2.乳腺癌是人人皆知的乳腺恶性疾病,一旦患病影响整个家庭,故卫生部开展了一项利国利民的项目两癌筛查,其中包括乳腺癌筛查,为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请了解与乳腺癌有关的乳房表现:
1)肿物:良恶性病变均可表现为肿物。
2)局部增厚:团块样增厚、片状增厚。
3)乳头血性溢液。
4)乳头内陷、回缩。
5)乳头方向改变。
6)乳头脱屑、破溃。
7)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
8)乳房皮肤“酒窝征”。
☆☆☆☆☆☆☆☆☆☆☆☆☆☆☆☆☆☆☆☆
----《大医厚德精博至善》----
有态度、有思想、有医院!
把健康有用的知识分享给亲朋好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joikp.com/wahl/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