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TNF药物诱发皮肤病变的炎症性肠病患
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抗-TNF药物诱发皮肤病变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维得利珠单抗是有效的替代药物
文献来源:DigLiverDis.Nov;48(11):-
特别声明:本文属于医学专业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不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生物制剂的出现,使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尽管抗-抗TNF药物已被证实治疗炎症性肠病(IBD)是有效且相对安全的,但这类药物也可能诱发皮肤病变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包括局部皮肤感染、银屑病和湿疹)很常见,而且很难与IBD相关的肠外疾病表现区分开(如坏疽性脓皮病和结节性红斑)。
在某些情况下,从一种抗-TNF药物转换为另一种有可能减少皮肤病变的副作用。但由于是相同的作用机制,相当比例的患者即使转换治疗后也没有改善。
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是一种肠道特异性针对α4β7整合素的新型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阻断白细胞向胃肠道迁移,从而减轻肠道炎症。
目前的证据显示,无论是传统治疗失败还是抗-TNF治疗失败后,维得利珠单抗可有效诱导和维持中度至重度CD和UC患者达到缓解。
迄今为止,在所有维得利珠单抗相关的文献中,尚未报道这种药物会引起皮肤病变的副作用。
因此从临床角度出发出现一个问题:
对于抗-TNF药物诱发皮肤病变副作用的IBD患者,肠道选择性作用的维得利珠单抗是否可以成为可行替代疗法。
本文介绍了3例与抗-TNF药物诱发皮肤病变副作用的IBD患者,这些患者转换使用维得利珠单抗单抗(VDZ)而受益。
一、病例1
这是一名23岁女性患者,吸烟,4年前诊断CD(回肠/结肠型)。最初是通过结肠镜检查、活检和MRI检查结果确诊。
患者之前曾接受过美沙拉嗪、巯嘌呤和激素治疗。但使用巯嘌呤期间疗效逐渐减弱并出现持续呕吐,因此决定开始使用阿达木单抗(抗-TNF药物)治疗。
阿达木单抗治疗1个月后,CD疾病活动程度大大减轻,HarveyBradshaw指数评分=0分。
然而,患者的背部出现了红斑鳞状病变,腿部出现了红斑结节(图a),生殖器出现脓疱。
通过皮肤科医生会诊得出结论,这些皮肤病变是阿达木单抗的副作用。
因此,患者开始使用曲安奈德、头孢克罗莫膏和米诺环素治疗背部的湿疹和,同时对腿部的结节和生殖器脓腔进行脓肿引流。
最终由于肠道疾病活动有限,停止使用阿达姆单抗。3个月后皮肤病变副作用减轻。
但同时,阿达木单抗停药3个月后粪钙卫蛋白水平再次升高,不得已需要再次使用阿达木单抗。但使用后再次出现小腿结节和化脓性生殖器炎症。
于是患者再次使用米诺环素治疗,再次进行脓肿引流,同时转换使用英夫西昔单抗(抗-TNF药物),但皮肤病变始终存在。
皮肤科医生根据腿部皮肤病变,将米诺环素改为局部他克莫司、泼尼松和强力霉素。但皮肤结节持续存在。进行了皮肤活检和培养,分离出具有抗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岩藻糖。
此外,皮肤活检的病理分析显示深部炎症的迹象,符合毛囊炎的特征。
所以,该患者在1个月后开始使用克林霉素治疗,同时停用应英夫利西单抗(IFX)转换为维得利珠单抗(VDZ)。
随后,患者腿部皮肤结节和化脓性汗腺炎明显改善(图b)。在进一步的随访中显示CD肠道疾病保持缓解。
二、病例2
这是一名57岁的男性患者,有37年吸烟史,CD病程9年,回肠、乙状结肠和直肠都有病变。最初是通过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确诊CD。
患者之前使用过硫嘌呤和英夫利西单抗(IFX),但因为头部皮肤感染而不得不停药。
磁共振(MRI)检查发现复杂的肛周瘘管,于是开始使用阿达木单抗(ADA)治疗。但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头部出现红斑和鳞状斑块,与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时的情况相似。
皮肤科医生会诊后进行皮肤活检,病理医生很难区分亚急性湿疹性皮炎和银屑病性皮炎。但是临床医生判断上皮损更像银屑病。
因此,皮肤科医生开始使用倍他米松/骨化三醇凝胶进行治疗,但上述局部治疗的效果有限。
由于希望使用肠道特异性作用生物制剂来控制肠道炎症病变,同时减少皮肤病变的副作用。因此患者在局部治疗8个月后患者转换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
转换治疗之后头部银屑病大大改善,但腹部不适依然存在,粪钙卫蛋白水平增加。为了控制肛周瘘管,使用了甲硝唑和布地奈德灌肠剂。
三、病例3
这是一名48岁的女性UC患者,从未吸烟。最初是通过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确诊UC。
最开始该患者接受柳氮磺胺吡啶和英夫利西单抗(IFX)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头皮出现了红斑性斑块(图2a)。
皮肤科医生诊断是由英夫利西单抗引起的湿疹,于是使用去氧美沙酮洗液进行治疗,但缺乏效果,而且皮肤组织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
此外,皮肤活检病理分析显示重度活动性炎症,浆细胞增多,符合毛囊炎的特征。
随后停止使用英夫利西单抗,开始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同时也用克林霉素洗剂治疗。
英夫利西单抗暂停3个月后毛囊炎才减轻,但由于UC疾病恶化重新启动英夫利西单抗,之后毛囊炎又重新出现。
最终由于持续存在的毛囊炎的问题,决定停用英夫利西单抗,开始使用维得利珠单抗。
随后患者的头皮病变大大减轻(图b),进一步的随访中UC始终处于缓解状态,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低。
四、讨论
本文介绍了3例IBD患者,使用抗-TNF药物治疗后诱发皮肤病变副作用(包括化脓性水肿、毛囊炎、头皮银屑病和夹层毛囊炎),这些患者改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
这是第一篇报道,提示对于出现抗-TNF药物相关的皮肤病副作用的IBD患者,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维得利珠单抗是靶向肠道特异性α4β7整合素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
粘附分子在CD和UC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α4β7整合素是T淋巴细胞上的跨膜受体,可募集白细胞迁移至胃肠道。
α4β7整合素的主要结合位点,是粘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CAM-1),该分子仅在胃肠道血管内皮上表达,在炎症的情况下表达水平会上升。
因此针对这个靶点的药物可能具有肠道选择性的炎症抑制作用,从而潜在地减少肠道外的副作用(例如皮肤病变)。
迄今为止,文献中尚未报道过维得利珠单抗(VDZ)具有皮肤病变的副作用。除此之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维得利珠单抗和安慰剂之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类型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这篇病例报告证明在使用抗-TNF药物引起皮肤病变副作用的情况下,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替代性生物制剂疗法。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oikp.com/ways/13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