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提醒ldquo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颅咽管瘤(CP)为来自Rathke囊残余上皮的肿瘤,分为造釉细胞型与乳头状型。好发于5-15岁及40-60岁,前者多见。临床特点为视力下降、颞侧偏盲、尿崩症、性早熟等。

1.最常见于鞍上,其次为鞍内-鞍上,少数位于第三脑室、鼻咽区、斜坡及蝶窦等部位。多为囊实性肿物,边缘分叶,有时可见出血及液-液平面,实性部分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钙化率90%,呈蛋壳状、颗粒状及结节状、大块状(图1A)。

2.环状、结节状强化(图1B)。

完全实性及无钙化者易误诊为垂体腺瘤。囊性者应与垂体腺瘤囊变、其他囊肿等鉴别(表1)。

图1颅咽管瘤(CP)

A.男,12岁。鞍上圆形高密度肿物(白箭),内见多发结节状及条状更高密度。B.男,36岁。鞍上池多环状强化(白箭头),右后方结节状增强(白箭)

表1常见鞍区肿物的CT鉴别诊断

项目

垂体腺瘤

颅咽管瘤

脑膜瘤

鞍区动脉瘤

年龄

20-50岁

5-15岁,40-60岁

40—60岁

40-70岁

临床特点

视物障碍,肢端肥大或巨人症,泌乳闭经

视野缺损,尿崩症,性早熟

视物障碍,眶尖及海绵窦综合征

视物障碍,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

部位

鞍内-鞍上,可侵犯鞍旁、鞍底、斜坡

鞍上最常见,其次为鞍内-鞍上,少数为异位

鞍结节与蝶骨平台

鞍旁及向鞍内、鞍上扩展

形态

典型呈“8”字形

类圆形,囊变者为囊实性

扁平状,宽基底附着于脑膜

圆形或囊袋状

蝶鞍及骨质改变

蝶鞍气球样扩大,鞍底下陷

蝶鞍扩大,鞍背吸收

骨质增生或侵蚀

有时可见蝶鞍增大及鞍背吸收

密度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囊变者不均匀

长不均匀,少数为均匀低密度

均匀稍高密度

较高密度

钙化

少见

90%,壳状及颗粒状

点状或结节状

弧形、蛋壳状、分层状

囊变

较大者常见

常见

海绵窦与颈动脉

可被包绕

无侵犯

少数可包绕

与颈动脉相通

脑膜尾征

少数见细小尾征

粗大脑膜尾征

增强特点

明显强化,囊变者强化不均匀

环状或结节状强化

明显及均匀强化

均匀强化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oikp.com/wazz/13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