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这个50岁男人的肝怎么了
作者:李佳伟
来源: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患者,男,50岁,腹痛来诊,行CT增强检查,无吸烟、饮酒史,无肝炎病史,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既往肝内可见多发低密度病变,未定性。
CT表现:
肝内可见多发低密度影,较水密度略高,形态不规则,边缘可清晰或不清晰,肝内病变增强扫描后未见明显异常强化,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答案:肝内胆管错构瘤
一、CT及MRI影像表现:
在肝内常多发,可以局限于某一肝段,也可以累及多个肝段但是以某一肝段为主,最常见者为弥漫分布于全肝,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没有包膜。
胆管错构瘤形态多种多样,可以为圆形、长条形、菱形或多角形,以菱形和多角行常见。这可能是因为错构瘤的囊壁由胆管上皮构成,周围绕以纤维组织,不易扩张,尽管有一定的张力,多数病灶难以形成圆形,其边缘不如肝囊肿那样锐利、光整、清晰。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囊状小病灶,边界清晰或模糊,病灶直径几毫米至十几毫米不等,多小于15mm,增强时无明显强化,通过观察小囊的形态及边缘特征可作出趋向性诊断。
MRI主要表现在T1WI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上病灶显示清楚,呈明显的高信号,在FIESTA序列上,多数病变显示为高信号,与T2WI比较,显示的病变数量有所减少。
增强扫描时大部分病灶无强化,部分病灶出现环形强化,有学者认为是病灶压迫临近肝组织或炎性细胞浸润所致。少部分病灶出现结节状强化,多为较大病灶的壁结节强化。
MRCP多角度观察可获得本病丰富的形态和空间信息,病灶呈现肝区多发高信号小囊性病变,散在分布,与胆管树不相通,且与扩张的胆管也未相通,较大的肝内外胆管无明显发育异常。
MRI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CT,被认为是诊断胆管错构瘤的金标准。
二、鉴别诊断:
胆管错构瘤需要与多发性肝囊肿、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转移瘤、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Caroli氏病)、华支睾吸虫等病进行鉴别。
多发性肝囊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张力较高,边缘锐利,密度接近于水,分布不均匀,无强化;而胆管错构瘤病灶形态不规则,多数病灶边缘不清晰,病变密度或信号强度也有不同。
肝脓肿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典型,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多有白细胞升高,肝功能检查多有ALP升高,CT和MRI增强表现为“靶”征,病变周围可见水肿带。胆管错构瘤有少数出现周边炎症,增强扫描边缘可见轻度强化,但是本病周围无水肿带,多发小脓肿病变边缘轻度强化,与胆管错构瘤较难鉴别。
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有特征性的边缘强化,密度高于周围肝实质,接近同层腹主动脉,门脉期及延时期强化范围逐渐向中央部分扩大,对比剂逐渐填充,甚至全瘤范围填充,呈等密度改变。胆管错构瘤增强扫描强化形式与之不相符。
肝脏囊性转移瘤多见于卵巢癌、胰腺粘液囊性癌等富血供肿瘤,多为单房性,往往伴有囊肿内出血,此时CT和MRI的诊断比较容易。增强扫描边缘或多或少均匀环形强化,与胆管错构瘤边缘强化的病灶鉴别较困难,尤其是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需与转移灶相鉴别。
Caroli氏病的囊性病变与胆管树相通,而胆管错构瘤病灶与胆管树不相通。MRI平扫可见中心点征。
华支睾吸虫患者多有生吃鱼虾史,CT表现肝外胆管无扩张,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周围均匀扩张,肝被摸下囊样扩张的小胆管以肝周边分布为主,管径大小相似。
三、总结:
综上所述,胆管错构瘤常为多发,弥漫分布多个肝段多见,也可分布于某一肝段或以某一肝段为主。在CT和MRI上呈有壁的小囊样病变,病灶形态各异,直径大多小于15mm,与引流胆汁的胆管树无交通,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边缘强化及结节状强化,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对肝内胆管错构瘤的诊断鉴别临床意义在于对那些有原发肿瘤的病人,影像检查时候勿将肝脏的胆管错构瘤误诊为多发转移瘤。最终确诊有赖于采用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置顶白癜风能不能治愈白颠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joikp.com/wacs/6143.html